SICHUAN TECHNOLOGY & BUSINESS COLLEGE
学校新闻
  •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公告>>信息公告>>正文

四川工商职院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2018年09月30日 15:28
  • 点击[]|
  • 来源 : |
  • 编辑 :

省教育厅: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号)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8 年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川教督委办函〔201818 号)等文件要求,我校认真开展自我评估工作,认真填报了数据报表,组织师生填写了问卷调查。现将学校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院概况

学校位于都江堰市聚源新区,是一所公办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现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学校始建于1959年,前身为四川省轻工业学校(1998年增挂“四川省工艺美术学校”), 20014月升格成为全省首批8所高职院校之一, 2005年以优秀级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在全省同批次10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中获得唯一优秀等级,201712月入围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行列。  

学校现有在校生8313人,设有轻工工程系、酒类与食品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设计艺术系、体育与素质拓展中心、思政部等8个教学系部,开设有食品生物技术、印刷媒体技术、软件技术、旅游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艺术设计等30多个专业,包括了食品、财经、电子信息、制造、环保、旅游、艺术等10个大类。

近几年,学校狠抓内涵促发展,多项指标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省首批“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省首批《章程》通过学校、全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全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全省首批专业技术人员优秀继续教育基地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建成了四川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基地,保持了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荣誉,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在全省重点专业验收中评为“优秀”,承接省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614个项目、17项任务,位居全省前列;“面向中小企业培养职业经理人”项目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省内唯一长期服务轻工行业的职业院校,学校在全国轻工职教领域有突出的影响力,对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印刷产业等轻工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已为四川轻工行业培养输送了五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一大批成长为轻工企业技术、管理岗位的中坚力量。如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徐占成、五粮液集团副总赵东、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院长陈功等。近年来学校的毕业生70%以上服务于天府新区和成都自贸区建设。

二、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

学校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以“服务四川轻工行业发展”为己任,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持志养气、积健为雄”的校训、“负重自强、永争一流”的学校精神、 “勤奋、严谨、求实、上进” 的校风、“工商并举、德能双修”的育人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立足四川、辐射西南,为轻工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基本办学保障

(一)校园建设用地

学校占地500亩,另有学校西区60亩,双创基地30亩(我校与都江堰市共建蒲阳工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共计590亩;已取得都江堰市府支持,将在新校区临近地块再增加300亩土地用于办学(都江堰市国土局、规划局等部门正在积极办理有关征地手续)。

(二)办学经费

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主要来自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省财政拨款)和预算外教育事业费(学费等)收入,来源稳定可靠,有切实的保证。近三年来,我校综合财力从20131.1亿上升到2017年的1.8亿;生均拨款从2012年的0.78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1.26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建筑面积

学校现有校园建筑面积230262平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84678.69平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45583.5平米。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7.52平米。

(四)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7423.28万元,生均8930元,高于国家标准。

(五)图书

学校馆藏图书达63.5万册,生均76册,电子资源有6951.57GB存储容量;电子图书共计437951册,超星读秀在线图书330万种,中国知网电子期刊8816种,在线报纸594种。

(六)信息化建设

近三年我校投入近1000万元改善信息化软硬件条件。有线网络出口带宽扩展到2G,全校无线WIFI全覆盖;教学用终端2580台,网络信息点数7000个;新增多个应用系统,基本建成了校园门户平台,初步消除了“信息孤岛”;广泛使用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初步搭建了互联网学习环境,课程中心平台与教师发展与教学服务中心运行良好。

(七)实习、实训场所

学校现有129个校内实验实训室,8个实训基地和174个签约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有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899个。另建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505人,专职教师416人,专业教师317人。有硕士215人、博士12人,硕博士占比55%;教授29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33%;有海外留学背景教师16人;“双师型”教师181人,占比57%;聘请了企业行业技术专家198人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

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教师发展与教学服务中心,实施专业师资队伍二级建设规划。近几年,学校教师带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52项,参加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99项,1名教师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教师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CNKI数据)219篇,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五、专业人才培养

(一)紧跟轻工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

学校发挥主管部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优势,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研究,面向国家和四川产业发展新布局,根据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近5年共停办25个专业,新增12个专业,从47个专业调整为全面服务轻工产业发展的30余个轻工类专业,形成了与四川轻工业产业链及区域经济高度契合的专业集群。

(二)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主动顺应“云物大智”(备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加快对学校现有专业的改造步伐。按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在市场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或基于产品生产过程、或基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等,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推行“两划融通、多维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专业教学计划”与“专业教育计划”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内跨专业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等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大力加强课程建设

学校建立了课程中心,深入推进课程建设。各专业新建专业课程标准143个,建设49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立项建成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0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0余门微课;出版了29本校企合作的具有行动导向特点的项目化教材。开发了《单张纸胶印机结构与调节》《胶印工艺及操作》等以全媒体形式出版的工学结合教材,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多个专业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实训,部分专业课程开始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四)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实验实训场所占地面积22144平方米、建筑面积8109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636万元。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包括“包装印刷生产性实训基地”“食品检测中心”“‘互联网+农业(农产品)’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与孵化基地”“HPE成都大数据创新应用基地”等。学校与剑南春集团、一汽大众等174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比例数为100%,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数100%。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引厂入校等形式的工学结合在学校得到普遍推广。

(五)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学校在省经信委主导下,采用政、行、校、企、园多元共建方式,组建了四川轻工职教集团,并积极争取建设四川食品饮料产教联盟,着力构建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大型校企合作办学平台。

学校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搭平台、校企对接建院所的合作办学模式,与企业、地方共建了永发印刷学院、邛酒学院,组建了都江堰旅游研发中心等技术服务中心。

学校按照产教深度融合的思路,联合行业企行共同投资组建食品检测中心、包装印刷品检测中心、四川工业设计研究院、四川家具产业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协同创新实体,与都江堰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中清研公司合作共建都江堰电子商务学院,在产教深度融合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六、学生发展

(一)招生就业情况

3年,学校招生统招第一志愿报考率均为100%、录取分数线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自主招生的报名人数远大于计划招生人数。新生报到率2017年达到90%以上。

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6.9%以上,其中成都地区就业率为71.23%,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6.02%;创业人数为225人,创业率为2.7%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根据教育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及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素质拓展训练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密切结合,形成了专业化的场地器材、课程、教材、师资和运行模式;精选“挑战杯专业技能大赛”、“青春文化广场”等对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有较大作用的活动进行品牌建设;打造了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已通过成都市创业孵化园基地的验收,挑选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进入园区孵化,挑选具有创业潜能学生进入其中进行实战化训练。7个项目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另7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七、社会服务

(一)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获高度评价

学校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了都江堰旅游研究发展中心”“四川雅纸文化研究所等,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与创新。近三年,学校提供技术服务项目137个,技术服务收入1083.6万元,技术服务到款额26.62万元;承担省培项目22个,社会培训量达14.4万人日,政府购买培训服务到款额822.75万元。被省经信委认定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培训服务示范平台,并被省人社厅评为全省高职院校唯一一家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优秀继续教育基地

(二)精准扶贫成绩突出

学校主动承接了新龙、丹巴、开江等地的扶贫任务,主动发挥智力扶贫优势,先后选派了5名驻村扶贫干部,年均投入扶贫资金200余万元。对口帮扶新龙县德麦巴村,新建了红太阳幼儿园和便民服务中心,德麦巴村已实现整体脱贫,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刘彦廷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优秀第一书记,学校被新龙县授予脱贫攻坚工作优秀帮扶单位称号。完成了开江县职业教育规划,促进了新职中建设;完成了丹巴县社会经济现状调查。编写了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脱贫攻坚技术丛书15本,被省经信委分发至各市州用作扶贫指导教材。

八、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存在的主要不足

对标党和国家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对标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对标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学校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

1. 学校建筑面积还需进一步增加,校园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

2.与“中国特色的高水平职业院校”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3.内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还不够健全。对质控点的梳理还不够全面,标准链有待完善,诊改信息化平台还没有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还需加大力度。专业教师数量不够多,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升。高端人才、领军型人才培养不足。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横向科研项目还不够丰富,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进一步提升。

5.国际化办学水平不够。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校园环境、条件设施、以及双语课程、师资队伍等还需加快建设步伐。还没有专业通过《悉尼协议》认证。

(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1.加快改善校园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与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的沟通,尽快解决300亩新增土地的问题;要加强与金融管理机构和主管部门的沟通,为学校加大基建力度筹措必要的建设资金;要加强对基建项目建设的管理,着力解决教学行政生活用房紧张的问题。

2.加快建设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步伐。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一根本制度,扎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以章程为核心、以岗位管理和绩效评价为重点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完善校系两级管理机制,深化目标管理改革,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

3.加快推进内部人才培养保证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五纵五横”人才质量保证体系框架要求,完善不从层面的组织架构,对学校(部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目标链、标准连进行全面梳理,加快信息化诊改平台的研发,提高诊改工作效率。

4.全面提升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开展教改项目规划,形成一批校级教改科研项目,条件成熟的争取申报成为省级教改科研项目,对立项项目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加强过程服务与监管力度。依托校企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与研发机构,健全“跨界”合作机制,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创新团队,着重为饮料食品(酒类)、印刷等轻工产业和区域特色的高端产业提供绿色应用技术研发与人才培训服务。

5.大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要逐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健全留学生工作系列管理制度。围绕四川制造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行动计划重点领域,联合中资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三方共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加强与国际高职领域一流院校、专家交流互鉴,引进和消化吸收一流高职轻工类课程,对接《悉尼协议》《唐山声明》,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组织食品生物技术、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开展国际认证,建立中德教师发展培训中心,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

特此报告。

                     

 

 

                ju999.net

                         201893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