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本站首页 | 活动动态 | 中央精神 | 学习园地 | 我为群众路线建一言 | 党代会专题网站 | 不忘初心 
现在是: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学习园地>>媒体报道>>正文
 
上海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3-07-16 15:44  

  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坚持实施“凝聚力工程”,不断探索和深化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方式方法,生动演绎了“以人为本”的基层党建工作理念,成为上海基层党建持续最久的工作抓手,响亮地回答了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做什么、怎么做”的重大课题。

  背景与起因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整个城市“百万职工大转岗、百万居民大动迁”,一部分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一部分群众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怨气。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长宁区华阳街道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开展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规模走访活动,创造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长宁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关心群众入手,卓有成效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受到了中组部和上海市委的充分肯定。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上海,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重要。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发《意见》,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新体制,并从构建社区党建新体制新机制入手,强化街道党工委在“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长宁区抓住这一契机,从老百姓最能感受的利益问题着手,全面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党建,逐步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内各类组织共建共创“凝聚力工程”的局面。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面对发展黄金期、矛盾凸显期以及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党中央提出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海市委着眼于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体制,于2003年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的决定》。长宁区按照中央和市委要求,将“凝聚力工程”建设与推进科学发展相结合、与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相结合、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着力推进“凝聚力工程”向覆盖各类群体提升、向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升,与时俱进地实现了“六个拓展”:从过去关心少数弱势群体向关心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拓展,从物质关心为主向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拓展,从发挥党员个体作用向发挥团队影响力拓展,从党组织一家做向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拓展,从面对面走访向构建协调利益关系的机制拓展,从运作活动项目为主向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拓展。2007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长宁视察时,称赞“凝聚力工程”是社区党建最早最长的典型。

  做法与启示

  “凝聚力工程”已经走过了16个春秋。“凝聚力工程”主动对接、主动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紧紧围绕实践党的战略目标,工作内涵不断深化,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理念与时俱进,从华阳起步,逐步推向全区,走向全市,成为上海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典型,成为长宁党建创新的品牌工程。

  (一)16年来,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的第一要务,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推动科学发展。

  人心的凝聚是发展的最强大动力。长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迈进,群众对长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基本满意的,对党的执政能力是基本满意的,这些都是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基石。

  “凝聚力工程”建设的16年,是长宁经济发展最快的16年。长宁的发展战略、投资环境和产业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包括一批世界500强落户长宁。区级财政收入由1992年的2.43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52.62亿元,增长了近21倍,从中心城区后列跃居至第二位。

  “凝聚力工程”建设的16年,是长宁城区面貌变化最大的16年。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4号线,延安路高架、中环线、外环线等重大基础工程先后建成,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长宁区委将如何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体现好区域党建的作用,形成党建与城市建设联动互促的发展态势作为“凝聚力工程”探索的重大课题,于2005年与申通地铁公司党委签约结对,在全市首创“地铁社区党建联动”新机制。

  “凝聚力工程”建设的16年,是长宁对民生问题投入最多的16年。延安高级中学、区公共卫生大楼、区图书馆、区工人文化宫、上海国际体操中心等一批公益设施拔地而起,公共设施布局更加合理。2003年,长宁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城区,目前全区10个街镇有9个成为市文明社区,建成了213个市级文明小区,覆盖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凝聚力工程”建设的16年,也是各类人才汇聚长宁的16年。长宁坚持以产业高地集聚人才高地,以人才高地支撑产业高地。在虹桥经济开发区,成立了60多家单位参加的党建联席会;在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建立多媒体公共服务平台,成立数字媒体技术培训联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与“863”重点项目单位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国家重大项目在集聚高端人才上的综合带动效应。

  (二)16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凝聚力工程”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民生关系执政的人心所向。“凝聚力工程”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期盼为念,用心编织“知民情、聚民智、暖民心”的工作网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关注群众的就业状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促进就业责任体系、就业援助联动机制,促进就业服务全覆盖。

  ——关注群众的就医状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制定并实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不断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万人预防保健经费已增加到每年52万元。

  ——关注群众的安居状态。加快推进旧区改造,近年来已为347万平方米成套公有住宅及售后公房进行“戴帽、穿衣、换胆、改水、整容”,受益居民近7万户。在全市率先开展廉租屋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实物配租和租金配租相结合方式。

  ——关注群众的养老状态。加快探索符合长宁特点的社会化养老途径,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床位补贴、租金补贴和入住补贴的“三补贴”机制,使全区老年人床位拥有率在全市9个中心城区位列第一。为全区60岁以上老人全部建立健康档案、70岁以上未纳保老人提供生活补贴、80岁以上老人提供“家庭医生”、90岁以上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全覆盖。

  坚持将公共财政向改善民生倾斜,确保社区有足够的财力为民办事。自2001年起,坚持9年将当年区可用财政收入和街道可用财政收入的两个5%用于安民帮困。2001年起,区财政每年向每个居民区党组织提供1万元“凝聚力工程”专项基金,为关心走访群众提供经费支持,2007年已增加至2万元。自1997年起,连续12年滚动推进实事工程、民心工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达100多亿元,完成了60多项便民利民项目。

  坚持用制度服务公共利益,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先后推出了中小学教育救助、低保渐退补贴、大病重病医疗临时补贴、协保临时补贴、增加抚恤优待项目等9项临时救助叠加措施,填补了政策“低谷”。同时,不断完善低收入群体综合帮扶机制,完善救助信息“一口上下”运作机制,努力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享受到公共救助政策的阳光。

  (三)16年来,始终坚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新开辟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

  随着上海城市开放度的提高,长宁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全市1/5的境外常住人口和1/2的台胞居住在长宁,还有近10万外来常住人口落户长宁。16年来,我们既高度关注体制内的弱势群体,又密切关注体制外的新生力量;既做好对群众的物质凝聚,又做好对群众的精神凝聚、文化凝聚。

  用人文关怀温暖群众。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邻里之间互助关系容易淡化、人际关系容易冷漠。“凝聚力工程”促进社区沟通、社区互动,着力营造人文关怀、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增强各类人员在社区的归属感、幸福感。

  新社会阶层人士比较集中的周桥街道虹桥新城居民区,利用小区会所举办美食节、插花比赛、纳凉晚会等活动,通过打造“会所文化”新载体,让原来“门对门不相闻”的小区居民走到一起来。外籍人士比较集中的虹桥街道古北新区根据境外人士的需求,主动为他们提供一张中英文生活信息地图、一本中英文生活指南、一份中英文社区报刊和一个公共网络平台,形成了适合涉外居民区特点的“融”文化。传统居住小区仙霞街道通过发放睦邻友好卡、举办睦邻友好节等活动,把传统的邻里文化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不断深化以楼组为基础的和谐社区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小区,通过“凝聚力工程”为他们营造“家”的亲情、“家”的温暖。

  用“精神家园”引领群众。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凝聚力工程”将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与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相结合,提升居民的人文精神,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不断完善居民区活动室硬件建设和功能配置,每年为每个居民区活动室配备购书经费2万元。组建“长宁区送欢乐艺术团”,为群众送去了欢乐和笑声。全区10个街镇分别与市级文艺单位签约结对,老百姓在社区就能欣赏到市级文艺院团的精彩表演。每年组织开展“七个一百”系列活动,举办“虹桥文化之秋”、长宁运动会、长宁歌会等群众文体活动,一批特色文化活动正成为城区文明的崭新符号。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探索“共建共享”机制,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良好氛围。

  用民主纽带凝聚群众。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分化、政府职能转变、群众维权意识提高,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已从以情感人转向更多地依法维权,群众由被动受益转向积极参与。“凝聚力工程”通过民主的纽带联系居民,在组织社会、进入社会、引领社会上体现作用力,党组织越来越成为居民的主心骨。

  2002年起,各社区普遍推行重大事务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制度。天山街道通过“社情民意气象站”建设,建立了社情民意快速反应机制,对涉及百姓利益、小区建设的棘手问题分别采取“楼组骨干首议法”、“两委班子分析法”、“居民代表参与法”、“社区单位共商法”,提高了居民区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

  用“数字惠民”走近群众。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凝聚力工程”充分利用“数字长宁”的先发优势,积极推进“数字惠民”项目,为“凝聚力工程”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江苏街道华山居民区党支部开通了全市首家小区网站,发布党的政策和社区信息,发挥了“网系民情、网解民忧、网知民意、网聚民心”的独特作用。周桥街道大家源小区居民自发建起了小区网站,论坛注册人数超过2000人。信息化发展不断拓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共同家园的新渠道,实际上也是新时期党找到群众、发动群众、联系群众的创新和探索。

  (四)16年来,始终坚持探索党、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不断提高党融入社会、组织社会、带动社会的能力。

  新时期党执政的重要空间在社会,党执政的基础也在社会。“凝聚力工程”从“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做起,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各方共谋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社会。